vol.01|她曾是警察,也當過甜點師,現在她用設計破解複雜體驗 —— Vico Yang 的轉職故事

〈設計師的一百種形狀〉專欄特輯
設計師 Riven

設計師 Riven

2025年9月2日 上午 8:55

設計師專訪

「其實設計很像警察辦案 —— 要從一堆使用者行為數據裡,抽絲剝繭出他們『沒說出口的需求』,然後設計出讓人秒懂的介面。」
她說:「我一直都在處理混亂,只是現在,變成用設計的方式。」

新創公司辦公室裡的 Figma 正開著設計系統元件,畫面另一邊的她正在用偵訊犯人般的敏銳神情在做使用者訪談。晚上,她會切換視窗,用 AI 生成視覺概念,再交給派對主辦單位作為宣傳影像。

在理性與感性之間、白天與夜晚之間、策略與直覺之間,她切換得自然而熟練。她是 Vico Yang,一位臺灣 UI/UX 設計師,也是一位來自警察與甜點師背景的六角形創作者。

「你可能不覺得這幾個身份有關,但對我來說,它們本質上都在處理混亂、建立秩序、傳遞感受。」

她曾經穿著制服站在街上執勤,也曾在甜點店裡調溫度、算秒數。現在,她打開 Figma 建立設計系統、協作工程與行銷團隊,設計出國際化的 數位服務產品。

身為一位經歷過極端身份切換的跨界創作者,從警察轉職為設計師的這條路,並不是一場衝動。反而像是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歸位。她不但成功轉職,還在兩年內做到跨語系設計系統的建立與落地,成為 B2B 產品設計的關鍵人物。

設計不只是畫介面,是破解複雜與溝通現實

在目前的工作中,Vico 擔任 B2B SaaS 公司的 UI/UX 設計師,負責企業網站與後台平台的體驗優化。她參與設計系統建立、品牌視覺統一、Figma Design Token 整合,甚至主導國際化(i18n)導入與工作坊。

她說:「其實設計很像警察辦案 —— 要從一堆使用者行為數據裡,抽絲剝繭出他們『沒說出口的需求』,然後設計出讓人秒懂的介面。」

但比起警察的紀律與標準作業程序,設計工作更仰賴多方協作與即時思考。在一個跨部門、跨語系的 SaaS 團隊中,她需要的不只是美感,而是一種把混亂變成清晰的能力

從警察到設計師:不是轉職,是重新選擇介入的位置

Vico 的故事不止是轉職,而是身份重組的旅程

她當過四年的警察,也在甜點店做過助理廚師。別人眼中這些身份看起來毫無關聯,但她用一句話串連起來:

「我一直在嘗試用不同的方式改變世界,只是現在,我選擇了設計。」

身為警察時,她面對的是社會的陰暗面 —— 家暴、詐騙、交通事故。「我發現自己只能在問題發生後才介入,感覺像是在幫社會『包紮傷口』,但我其實更想預防問題的發生。」
這樣的影響力焦慮,讓她開始尋找一種更前端的介入方式

直到有一天,她在下班後無意間看到 Riven 的 UI/UX 設計教學影片,不同於一般網路教學直接跳進工具操作,Riven 花了大量篇幅建立的是「設計思維的基礎」。他一再強調:設計不是從畫面開始,而是從邏輯與結構開始。

才突然有種『醍醐灌頂』的感覺 —— 如果我能把在警察工作中觀察到的真實痛點,轉化為設計解決方案,是不是就能在問題發生前就預防它?」這種將社會痛點轉化成設計解法,讓使用者在遇到問題之前就得到保護的洞察能力,似乎讓 Vico 命中注定成為一位不平凡的設計師。

「那時我突然明白,原來設計不是天分,也不是靈感,而是一套『可以學會的思考框架』。」

原來設計是有邏輯的,我真的可以做到

這樣的轉念,對當時還身處公職、正迷惘於「自己適不適合設計」的 Vico 來說,是一次決定性的信心建立。

「他講得很清楚,設計要能『想得清楚』,而不是只要『看起來漂亮』。我第一次真的相信:我也可以。」

從那一刻起,她不再只是觀看教學,而是開始帶著意圖與理解,去拆解每一個設計背後的選擇與邏輯。

不同於 Threads 上常看到的「裸辭開始找自己」文,在 Vico 離開警界後就下了破釜沉舟般的決心,她用三個月的時間、數十次的南北通勤,將自己投入 UI/UX 設計學習與社群活動之中⋯⋯

然而轉職過程並不輕鬆,每次搭客運往返台北高雄,只為多問一個問題、多做一張圖、多學一點技能。
她給自己設定 KPI:每次北上都要帶走實用的知識。

半年後,她成功進入 B2B SaaS 領域擔任 UI/UX 設計師。現在在知名新創公司擔任全職設計師,專攻企業產品設計,用數據洞察破解複雜的用戶體驗難題,建立的跨語系設計系統不僅統一了品牌視覺,更實際提升了平台使用流量。

剛進入職場的 Vico 在跟工程師聊天時,被問到平常有什麼樣的興趣,她意趣盎然地回答「開槍。」

據說在那之後,所有交付給工程師的設計稿都老老實實地被開發出來了,在溝通合作上相當順利。

她說設計師的日常其實很像警察在辦案:

「我們從使用者行為中挖線索、找動機,推理出真正的需求,然後提出能解問題的設計。」

而她最擅長的,就是把複雜的邏輯「拆解成可以被喜歡的介面」,並用設計語言轉譯給不同角色:PM、工程師、行銷、用戶。

Q:很多人聽到妳以前當過警察、還有甜點師,會覺得超跳 tone,妳會怎麼自己解釋這段轉折?

我知道聽起來很跳 tone!但其實每一段經歷都是我『用不同方式改變世界』的嘗試。 當了四年警察後,我發現自己經常在問題發生後才能介入,但我更想在問題發生前就預防它。如果是遇到問題發生前時,影響力還是有限。直到我接觸到 UI/UX 設計,才發現這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方向,「用設計改變產品,進而影響千萬使用者的體驗」。

 現在回頭看,這些『跳 tone』的經歷反而成為我最大的設計優勢。警察工作經驗讓我在用戶訪談時特別敏銳,能從對話中察覺用戶沒說出口的真正痛點,進行使用者研究時,能從數據中快速發掘線索;甜點師的經驗則讓我對細節極度要求,每個介面元素都要精準到位,就像調配甜點比例一樣不能馬虎。

Q:妳怎麼面對自己還不會的東西?或面對自己沒信心的時候?

我把這兩種情況分開處理,因為需要不同的策略。

 面對不會的事物時,我用『化整為零』的學習法。比如剛開始不會 Figma 時,我設定每兩天學會一個新功能;不懂用戶研究方法時,就上網爬文整理問題,然後到社群活動詢問前輩。那段轉職期間每週南北奔波上課,就是這種拆解學習法的實踐—把巨大的轉職目標切割成一個個可執行的小步驟。 

面對沒信心的時候,我會先接受焦慮是正常的,然後告訴自己『沒有什麼我做不到的事,勇敢嘗試、勇敢失敗,讓人生不留遺憾』。 我最大的動力來自於『不想被定義』。當初轉職時,很多人說需要一兩年才能進入設計領域,但我不喜歡被這種『常規』框住。我希望用行動證明自己能打破這些既定印象,用半年時間做出成績。 

現在遇到不熟悉的設計挑戰時,我還是會焦慮,但同時也會興奮,因為這代表又有新的成長機會了。對我來說,學習能力遠比現有技能更重要,這也是我能在不同領域間成功轉換的關鍵。

設計是什麼?對她來說,是一種「有溫度的解題」

「我不認為設計只是美感,更不是風格表演。它對我來說,是一種有溫度的解題方式。」

她把這樣的理解融入工作當中,讓設計工作遠不只是『畫介面』這麼簡單。設計師需要跟 PM 討論商業邏輯、和工程師確認技術可行性,更要同步建立設計系統讓整個團隊都能一致執行。特別是在 B2B SaaS 產品上,每個設計決策都要有數據支撐,不能只憑感覺。

而這些日常工作的背後,藏著她深信不疑的價值:

「好的設計可以在使用者還沒開口之前,就解決他即將面對的問題。這種前端介入,才是我想要的影響力。」

她把邏輯、觀察、紀律重新編排成設計力

在警察工作中養成的三種能力,成為她現在設計日常的底色:

邏輯思維:幫助她在複雜的 B2B 領域中快速釐清流程與需求

觀察力:讓她在用戶訪談時,敏銳捕捉「話語與行為之間的空白」

紀律感:讓她建立元件庫時有系統,並以 SOP 思維整合團隊共識

她說:「我會把使用者說的每句話拆解成動作、動機、背景、行為,再從中找出對應的設計策略。這其實跟偵查流程沒什麼不同。」

從白天的邏輯到夜晚的感性,她的風格是雙生的

「我是一位跨界 UI 設計師,白天設計 SaaS 產品,晚上為 DJ 派對創作 AI 視覺。」

白天,她做設計系統;夜晚,她設計派對視覺,創作 AI 影像,與國內外 DJ agency 合作,為派對活動創造宣傳視覺與情境張力。這些看似毫無交集的設計任務,對她來說其實是同一種本質:

「我一直在問自己:怎麼用視覺語言,精準抓住受眾的注意力?」

這種邏輯與感性兼備的風格,也讓她在面對轉職的焦慮與學習曲線時,能夠游刃有餘地轉換模式。她說:「我很習慣進入陌生場域再快速適應。」這是來自她警察時期訓練出的反應力與問題分析力。

白天策略、夜晚直覺:兩種創作腦同時運作的設計生活

從視覺平衡到色彩搭配,她將曾經的甜點經驗應用於畫面上:

「甜點一入口前的視覺是關鍵。同樣地,一個介面在被點擊前的五秒,會決定使用者的信任感。」

設計之於她,不只是職稱,更是一種全時間的敏感狀態。

工具很多,但她堅持思考從問題出發

她熟練使用各種工具:Figma、Photoshop、CapCut、After Effects,甚至導入 AI 工作流程(Claude、Gamma、n8n),把資料分析與簡報產出都自動化與最佳化。

但她不追工具本身,而是強調「系統化的學習閉環」:

從問題出發 → 找到對應工具 → 設定目標 → 驗證效果 → 重新調整

每個技能學習的背後,都對應一個她真實在面對的設計難題

這種學習方式,讓她即使轉職,也能迅速切入專業深水區。

她想成為的設計師,不只會設計,而是能創造影響力

Vico 的長期目標不是成為「炫技型設計師」,而是「有社會影響力的產品設計師」。

「我想設計出真正能保護用戶、避免詐騙的產品。讓我的設計,不只是被看見,更能實際改變什麼。」

Vico,是《設計師的一百種形狀》中的第 1 種形狀:「解開混亂的六面設計師」

「如果要給我一個形狀,我會說自己是六角形設計師。」
六面體,對應她六種角色背景:警察、甜點師、UI 設計師、視覺設計師、派對創作者、學習者。

每一面,都成為她設計力的構成元素。
每一種身份,都沒有被浪費。

「我不怕跳 tone,也不怕不被定義。我怕的是,一直沒用自己的方式介入世界。」

現在的她,沒有再被單一職稱定義。「UI 設計師」只是她設計宇宙裡的一種角色。
她的生活橫跨了嚴謹商業邏輯與感性創意實驗,
而這樣的混搭,正是她所選擇的自由形狀。

她說:「我希望未來的設計不是只有好看或好用,而是讓人『一看就懂,一用就愛』。」

Vico 在邏輯與直覺之間不斷轉換,也用自己的方式證明了—— 設計,不一定非得來自設計本科;
人生,也不一定只能照著線性路徑長成。

專訪後記

那天 Vico 在約好的咖啡店出現時,臉上洋溢著剛參加完兩場 G-DRAGON 和頑童MJ116 演唱會滿足的笑容,隨即從包包裡拿出用密封袋裝好的手槍放在桌上,原來是演唱會發放的造型手燈。

過程中我們聊到,在 UX 設計領域的使用者研究中,有個叫謊言炸彈(Lying Bomb)的比喻性說法,意思是: ⚠️ 使用者在訪談中丟出一個明顯不實或誇大的說法,讓整場訪談氛圍瞬間改變,像是丟了一顆炸彈一樣。

比如說訪談者說到「我最討厭廣告,看到就會馬上關掉。」 但其實他看到的廣告點了好幾個。

這時候的設計師或研究員,就會像是警察在偵查嫌疑犯一樣(她超擅長的),冷靜地延伸提問或是轉向觀察實際操作,避免誇大或不實謊言,就像是在拆解一顆即將爆炸的炸彈。

我想就像警察解開社會混亂的謎團那樣,接下來的 Vico 也會繼續擔任 設計警察 持續解開每個專案當中大大小小的課題吧。